亿博中药材市场乱象深入分析在中药材的种植采集环节,质量监管严重不足。例如蔡宝昌提到,存在过度用硫磺熏蒸、在马路晾晒等不卫生操作。部分药材被染色、增重,以次充好。李京生强调中药饮片制作过程中品种、产地、年限、采收季节以及炮制方法等方面不规范现象较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频发,像有些药材不是地产药材却被非法加工成中药饮片。并且,还有人为增重制假的情况,如用硫酸镁加入药材,或添加异物增重,像杭白菊加米浆或淀粉,白芍加化石粉等。
从市场交易的中药材质量来看,有“一流的药材就出口,二流药材进大医院,三流的药材甚至是药渣子做中成药”的现象。中药材原料流通环节过多,药材溯源困难,各地种植规范程度低,重金属污染残留、药效不稳定等问题部分存在。在传统中药材市场里,掺杂使假问题严重,各种制假手段多样,例如模具制假、相形物冒充、以非药用部位冒充或混入、忽视质量追求廉价使劣货充斥市场等现象屡见不鲜。
在中药材饮片方面,不规范现象大量存在。品种、产地、年限、采收季节和炮制方法上存在众多不规范之处。例如有的药材没有等到合适年限就被采集使用,多年生的药材提前采挖,使药效达不到预期,像白芍、桔梗、黄芩等多年生品种提前采挖。
近年来部分中药材价格持续暴涨。如亳州等地的中药材,从2024年初开始,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从1月初的2065.81点涨至2250点左右,超过2023年最高点,并且呈现多品种接力上涨格局。一季度亳州地产药材像丹皮、白芷、白芍等价格大幅上涨,白术价格从上年年底的60元/公斤涨至180元/公斤,白芍价格从上年年底的55元/公斤涨至90元/公斤;此后栀子、黄柏、补骨脂、天麻等大宗药材价格接连上涨。二季度香料市场,黑胡椒价格在短短两个月内从22 - 24元/公斤涨至最高62 - 65元/公斤,后虽有回落但波动剧烈。
价格操纵现象明显,有部分人员囤货居奇、哄抬物价。例如部分药材囤货商通过网络短视频平台发布片面信息鼓吹地区性减产或大户采购信息推动价格上涨,社会资本影响下,部分从业者组成联盟导致一些中药材品种价格异常波动,严重超出历史价格。然而,在价格上涨的同时,药材的品质并没有相应提升。部分商家为了追求利润亿博,在高价下反而采用质量更低的药材,如增加种植密度带来病虫害风险后过度使用农药和抗生素却仍以高价售卖等影响药材品质的行为。
:中药材的前端被定位为农副产品,市场准入门槛过低,导致农民、种植户、商贩等均可经营。这使得中药材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市场销售,基本上全是个体户与小型企业承担,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平难以保证。并且这些经营主体规模小,机械设备少且条件简陋,管理松散卫生状况差,在马路晾晒药材导致霉变生虫的现象随处可见。
:源头生产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全国有众多的药材产地(3000个以上)、集散地市场(100个以上)、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17个),生产销售环节分散。市场端包含市场经销商、花药贩子、加工商等多种角色,需求端涵盖药店、诊所、医院、医药公司等众多主体及个人消费者。这样复杂庞大的体系,管理难度大,且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容易出现漏洞。
: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监管主体不明确,导致在出现问题时难以确定由哪个部门负责,造成监管的空白区。这使得违法违规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惩罚,如市场上可见被国家明令禁止经营的麻黄、罂粟壳、28种毒性中药材等仍然存在交易的现象。
:中药材监管法规制度不够完善,例如《药品管理法》中涉及中药材生产经营行为的条款非常少,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中药材的规定也仅仅局限于采购、保管、验收等方面的简单义务性规定,并且我国2002年制定的GAP标准是企业自愿认证而非强制执行,难以规范企业行为,造成部分不良从业者敢于冒险违法操作以获取利益。
:农业部门对中药材采用一般农产品管理方式,但中药材有其特殊性,这种管理方式不能有效监控药材的种植过程。如产地环境污染、农业投入品(如农药、化肥)使用不当等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管控,影响中药材的正常生长,使药性降低。同时,在种子种苗市场上管理混乱,例如某地地级市虽为药都之一,但拥有种苗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仅3家,众多无资质企业和贩子参与其间异地倒卖种苗,造成种苗来源混杂、质量无保障,且多部门联合打击效果不佳。
:利益驱动是中药材造假的直接诱因。中药材市场主体众多且规模小,无序恶性竞争情况严重,从业者为了在竞争中获取利益往往采用不正当手段,如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造成中药材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一些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打击,也让更多人愿意铤而走险去获取不义之财。
:部分中药材市场成为地方政府的支柱产业(有的超过当地GDP的10%),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了正常的监管。当出现中药材违法违规行为时,当地监管部门可能选择视而不见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助长了违法者的嚣张气焰,导致市场秩序难以得到规范治理。
:中药材市场的质量乱象直接影响中医临床治疗效果。如果药材质量不过关,像效力不足、存在杂质、被污染或者是伪品,中医在使用这些药材时便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影响中医声誉。例如使用了硫磺熏蒸过的浙贝母作为原料导致成品药中检测出高硫磺含量,这不仅对单个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影响,长此以往,也会让患者对整个中医中药的信任度产生怀疑。
:中药材是中医药发展的源头和基石,如果伪劣药材横行,整个中医药产业就面临生存危机。因为中医药产业涵盖中药材种植、加工、中成药制造、中医诊疗服务等多个环节,中药材的问题会向上传导到中下游产业,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难以生产出合格产品,中成药质量不可靠,最终威胁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消费者服用劣质中药材带来的风险极大。如药材被过度使用农药、用硫磺熏蒸、重金属污染残留等可能导致消费者出现不良反应,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健康。在中药材市场乱象下,安全性难以保障,缺乏质量保证的药材流到市场被消费者购买使用,是对消费者健康权的极大侵害。
:由于市场的混乱,消费者很难辨别药材的真伪优劣,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不得不承担更多的风险,包括经济上的损失(购买到高价低质的药材)和健康方面的不确定风险。即便支付了较高价格,也未必能买到符合质量要求的中药材,无法实现自身的消费诉求。
:中药材价格的异常波动,例如价格虚高或者异常低价抛售等现象,破坏了市场正常的价格形成机制。市场上人为哄抬价格造成中药材价格偏离其真实价值,囤货居奇又进一步导致供需关系的失衡,使中药材市场的价格信号不能准确反映市场的真实供需情况,干扰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
:市场的信任机制被破坏,无论是药材种植户、经销商、药企还是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现象让正规的种植户和诚信经营的经销商受损,也会使消费者对市场丧失信心,最终阻碍中药材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完善中药材相关的法规制度,细化和增加中药材监管条款,如对中药材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应在法规中明确。例如在生产环节,严格规范种植过程中的农业投入品使用标准,加工环节制定统一的炮制标准并对有效成分、浸出物、杂质检查等关键环节加以控制,销售环节加大对欺诈消费者等行为的惩处力度。
:明确中药材市场的监管部门及其职责范围,避免出现监管空白或交叉监管不力的情况。比如应规定农业部门在中药材种植养殖环节的具体监管内容,药监部门在药材加工、药品生产等环节的监管职责,形成从种植到消费整个链条的无缝监管体系。建立地方政府对中药材市场综合治理的责任机制,如果地方出现中药材市场乱象,如因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违法现象,应严肃追究相关领导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组成多部门联合的执法队伍,如农林、药监、工商等部门协作,对中药材市场进行常态化监管和专项整治。在种植环节查处环境破坏、违规使用农药化肥等行为,在流通环节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确保市场规范有序。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如大数据系统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对中药材的来源、种植过程、加工、运输、销售等信息进行全流程记录并对消费者公开,方便溯源监管。
:加大对种植户的教育和扶持力度。通过举办专业培训、技术指导等形式,提高种植户对中药材种植规范的认识和种植技术。如教授药农正确的采收时节和方法,像三七、黄芩等药材需要达到合适生长周期才能采收,金银花要分期采摘花蕾才能保证质量。同时,推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体系,建立示范基地,鼓励企业和种植户遵循GAP标准种植中药材,保证药材的品质与药效,并建立合作社将散户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生产。
:制定统一的中药炮制标准是规范加工环节的关键。比如规定中药饮片的药源、药用部位及加工炮制方法,明确不同药材的炮制工艺流程、质量标准。规范加工企业的资质审核,对饮片生产企业,要求其按照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根源上保证中药材加工的规范化和质量稳定性,防止制假售假行为在加工环节出现。
:建立现代化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模式,如推广线上交易平台结合线下实体市场的模式。线上平台进行信息发布、供需撮合,实现交易的便捷化、公开化;线下实体市场进行实物展示、检验检疫等服务。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经营主体的准入管理,提高准入门槛,比如经营者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商业信誉等。对从事中药材批发、零售的商家进行定期的资质审查和信用评估,确保销售渠道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对中药材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从业者进行定期培训。针对种植户开展科学种植、规范采收培训;对加工者进行炮制工艺规范培训;对经销商进行质量鉴别、商业道德等知识培训;对药企的采购人员进行药材质量标准解读等方面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颁发相应证书,提高从业者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通过媒体宣传、社区科普讲座等方式向公众普及中药材知识,包括如何辨别真伪优劣、不同药材的正确使用方法、中药材质量对健康的重要性等内容。一方面能提高公众对中药材的认知,让消费者能自我保护;另一方面也促使公众对中药材市场进行监督,形成社会共治氛围。
:我国中药材种植端较为分散,药农以个体散户为主,数以百万计。在市场利益诱导和缺乏有效监管下,易出现无序采收现象,如将未成熟药材提前采摘,不按照规范间隔和时节种植,导致药材质量受影响。同时,由于种子种苗市场管理不善,存在来源混杂,质量无保障的问题,整个种植环节乱象丛生 。
:国内中药材市场体量庞大且复杂。一方面有大量的产地市场和专业市场,交易主体繁多,包括众多小商贩、个体经营者,加上监管存在漏洞,经常出现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增重染色等制假售假行为。并且在一些中药材市场,时而发生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扰乱价格秩序的现象。例如2024年的部分中药材价格不合理暴涨就存在人为炒作因素 。
:尽管国家大力扶植中医药发展,但在中药材市场相关政策方面存在短板,如几乎没有专门支持与巩固中药材专业市场的政策。在监管上,监管主体不够明确,《药品管理法》对中药材生产经营的规定较少,质量管理规范中对中药材的监管比较宽泛,并且部分标准如GAP标准未强制执行,导致监管力度不足,乱象频发 。
:韩国在高丽人参的生产管理上,政府制定了从人参的选种、种植、栽培到初加工的严格管理规范,并且对人参的化学物质含量、农药含量等都有检测标准,这确保了高丽人参的高质量和低污染。相比之下,我国的中药材种植管理在规范程度、检测标准的全面性方面较弱,缺乏从种植源头到加工过程这样全方位且严格执行的标准体系 。
:韩国对高丽人参在市场上的管理有序,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其产地与质量保证能够让消费者信赖。我国虽然有众多中药材品种,但缺乏像韩国高丽人参这样统一的品牌形象建设和市场推广,国内中药材市场的品牌建设相对滞后,信任体系更易被乱象破坏。
:韩国对植物药的监管体系相对完善,在各个环节有具体的质量把控规定,并且执行力度大。我国中药材监管体系还处于不断优化完善过程中,权责不清、标准不统一使得监管效果不佳。不过,我国中药材种类和应用规模远大于韩国,在监管难度上也较大。
:曾经某地在检查中发现多人使用硫磺熏蒸中药材。如浙贝母被大量用硫磺熏蒸,而后这些被熏蒸过的浙贝母流入市场,甚至是作为原料进入了成品药制造环节,导致很多成品药中被检测出较高的硫磺含量,多家知名药企也被牵扯其中。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从业者为了保存药材、提升药材卖相(让色泽等看起来更好)和减少贮藏时期的损耗,但忽视了硫磺熏蒸对健康的危害和对药材质量的不良影响。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服用了含高硫磺的中成药对健康存在潜在风险,可能导致呼吸道刺激、过敏等不良反应,危及健康安全。从药企角度而言,声誉受损,品牌信任度受到冲击,并且如果产品召回或重新调整生产流程会增加企业成本,效益下降。从整个中药材市场看,破坏了市场的正常运营秩序,消费者对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担忧增加,损害了市场的公信力,市场信心遭受打击。
:安徽亳州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近年来,亳州的中药材出现价格的不正常波动。像2024年的中药材价格多品种接力上涨,一季度亳州地产药材诸如丹皮、白芷、白芍等价格大幅上涨,白术价格从上年年底的60元/公斤涨至180元/公斤,白芍价格从上年年底的55元/公斤涨至90元/公斤等。这其中部分原因是社会资本的涌入,从业者组成联盟屯货等行为造成的。同时,这些药材的冷库存量异常爆满,一些外行人士也加入囤货行列等待涨价获利。并且部分囤货商利用网络平台发布片面信息推动价格上涨。
:对于种植户来说,如果价格上涨是由于炒作而不是真实需求带动,种植户可能会在下一生产周期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当后续市场恢复正常或者炒作泡沫破裂时,面临亏损风险。对于药企而言,药材成本突然增加,要么承受高成本压力要么寻找低价低质替代品,影响产品质量。对于普通消费者,中药材价格上涨可能导致中医诊疗费用上升或者购买中成药价格上升;若是购买用于滋补养生的中药材,也会增加经济支出,并且在价格上涨过程中许多消费者难以买到正常价格的优质药材。对于整个中药材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不利,价格一旦暴跌必然破坏产业链的稳定结构,诚信经营的商户受损,并且损害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